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他用15年,倾心帮村民打造现代“桃花源”

首页 > 青春

2020-06-29 15:2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字体:

   

  6月15日,陈富宝(左)在家门口迎接李庆峰。龙雷摄 

  15年前,这里的土路难行,破旧瓦房点缀在江边与山间沟壑,村民们守着山清水秀的家园,却不知如何脱贫致富;15年后,这里村村通道路、户户建新房,村民们捧着“致富果”艳红桃开农家院,感慨日子“富得流油”。

  15年间,乡村的点滴变化都落在一个人眼里心中——他叫李庆峰,今年39岁,是辽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江口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也是能出谋划策、备受村民爱戴的“家里人”。

  李庆峰的故事,和鸭绿江边的美丽乡村,紧紧相连。

  他是帮扶者,也是守护者 

  “庆峰,我老婆生了!从医院回来后,亲戚朋友我都没让抱,第一个抱孩子的人必须是你!”电话中,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长甸镇瓦房店村村民陈富宝难掩激动。

  6月21日是星期日,李庆峰正在家中休息。接到电话后,他一边向陈富宝道喜,一边拿起背包急匆匆向家门外走去。“今天不坐客车了,打车去他家能快些。”李庆峰对记者说。

  这个让李庆峰如此在乎的人,15年前还是个守着三间破房两铺炕过日子的低保户——他俩的缘分,也开始于多年前很多个不眠长谈的夜晚。

  今年45岁的陈富宝,人生开端曾遭遇满满的辛酸挫折:8岁丧母,15岁触电失去右臂,17岁丧父。“那时我自暴自弃、游手好闲,开始村里人还可怜我,后来都躲着我。”

  陈富宝说,2005年李庆峰来到他们村包片。“为了帮扶我,他在我家住了小半年,白天出门办案,晚上拾柴做饭。也只有他不嫌弃我,每天晚上和我在一铺炕上聊天。”

  聊了几次后,李庆峰建议陈富宝做点生意改变生存状况:长甸镇各家各户都种植高品质艳红桃,但没人统一销售。他建议陈富宝出去走走,把果品经销商引来。

  可还没开始行动,陈富宝就打起了退堂鼓。“我没本钱,还只有一只胳膊……”听了这话,李庆峰对他说:“没本钱,可以拿着桃子推销赚钱;没有胳膊,还有腿和大脑,只要真诚待人,还愁没人跟你来村里买桃子?”

  就这样,陈富宝在李庆峰建议下到外地推销艳红桃。“为客商与村民牵线搭桥后,村民每卖出一箱桃子,我能获利1元。”仅仅20多天,陈富宝就赚到了2万余元。

  这次经历让陈富宝尝到了一只手也能挣钱养活自己的甜头。贩完桃子后,他又在李庆峰的建议下做起有机肥料生意。一年、两年、三年……年复一年贩桃、做有机化肥代工,陈富宝慢慢积累财富。

  “近几年我在辽宁鞍山海城、大连设立了2家有机化肥工厂,雇佣工人30余名。现在每年可生产有机肥8000至10000吨,平均年净收入100余万元。”2018年6月8日,陈富宝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农家肥产销有限公司,多年累计纳税280余万元——从低保户到纳税大户,“我终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了。”

  “现在我的肥料是吉林人参、山东寿光蔬菜、福建海南水果的‘口粮’。”说到这里,陈富宝顿了顿,“没有庆峰,这样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这15年,他帮扶我、守护我,大到投资办厂、小到夫妻拌嘴,没有一件事庆峰不为我操心的。”

  可李庆峰挂念的,不止陈富宝一人。15年间,李庆峰瞄准长甸镇适宜种植艳红桃、坐落在鸭绿江边适合发展旅游等区位优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不落下一家,也没丢下一人。

  拉着村民的手 打造现代“桃花源” 

  “我们河口村百姓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外出学习时带回艳红桃树枝并嫁接在当地果树上的技术员‘老李’李景和,另一个是替我们守住‘桃花源’、出致富高招的民警‘小李’李庆峰。”长甸镇河口村民冯毓芳说。

  今年85岁的冯毓芳是个苦命人。“我老伴脑瘫瘫痪在床多年,去年去世了。那些年,我要一个人照顾老伴、拉扯3个孩子。后来,大儿子和女儿成家立业,家中只剩下我、老伴还有个头不到1米3的侏儒症儿子一起过活。”

  而冯毓芳家生活的全部指望,是山上600多棵桃树。“要放在平常人家,这些桃树能维持一家人开销,劳动量也不大,可我这种情况,哪有精力体力侍弄?”

  “大概是10年前,我走访时看到冯大爷颤巍巍地给桃树剪枝,那时候天挺冷,他却只穿了单衣。我拿过剪刀要帮忙,他一个劲推脱。”为了让冯毓芳心安,李庆峰说:“冯大爷,你就当教我一门手艺吧。”

  就这样,李庆峰帮冯毓芳修剪了满山坡的桃树。“那年收成特别好,每个桃子一斤多重,收成最少的一棵树也结了100多斤果子。”冯毓芳笑着回忆,深深的皱纹里藏着对李庆峰的感激。

  2010年8月,一场洪水冲毁了路、冲垮了桥,眼见着树上红扑扑的桃子无法运到村外的大道装车售卖,冯毓芳和住在同一个山沟里的五户人家心急如焚。

  “下着大雨,小李又来了。”冯毓芳说,李庆峰顶着大雨一趟趟奔波于村委会、出租铲车的农户和受灾村民家,用空心水泥管铺进沟里、用石头垫出路,硬是用小车把五家农户的桃子都运了出来,挽救了近百万的损失。

  “只要庆峰到地头,桃子丰收有盼头!”如今,每到艳红桃丰收时节,河口村就会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早些年,有些村民因为桃子收获周期长、投入精力大而想改种板栗、人参等作物。特别是2012年春季,桃树因气候原因大面积死亡,更是愁坏了不少人。”为了保住桃树,李庆峰跑到宽甸县农业局请来果树专家,与专家、村民一道爬山坡、钻桃园查看受灾情况,同时协调地方政府下拨专项资金,为果农购置农药、肥料和种植器具。

  “好在庆峰坚持,才保住了这些果树。”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说,拦住了村民砍桃树,李庆峰又向他提出成立桃农合作社的想法。李庆峰凭自己的执着和村里人的信任,先后走访了1000余户桃农。最终,在长甸镇政府、河口村村委会的帮助下,2014年初艳红桃合作社正式成立。

  看守好“桃花源”,李庆峰有了新的盘算:河口村在鸭绿江边,有发展旅游业的地理优势,“根本不用重新建民宿,老百姓把自家院墙打开,就能开农家院。”

  “最开始我对开农家院比较抗拒,拆掉自家好好的院墙,多少有点心疼。那时候想,要是第一年能赚6000元钱,我就跟着干。”“郎大嫂农家院”经营者程淑华没想到,她第一年就赚了1万余元。“2015年十一假期过后,我借了9万元外债盖新房,接待更多游客。转年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剩了3万多块钱。”

  “没想到我这个天天围着锅台转的农家妇女,还能赚这么些钱,真得谢谢庆峰和村干部。”程淑华说。

  就这样,村里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也留在村里开起了农家院。经过几年的发展,河口村的农家院从最初的17个增长到现在的200多个。一到旅游旺季,农家院外街道整洁、彩旗招展,院内贴着的铁锅炖江鱼等菜品表让人垂涎欲滴,村里好不热闹。

  如今,来河口村赏桃花、买桃子的人多了,体验农家院、吃地道农家菜的人也多了,村民感叹“富得流油”。而李庆峰却越来越忙:做调解游客村民纠纷的“和事佬”、帮助流浪汉返乡、抓捕盗贼、营救落井儿童……身在“桃花源”的李庆峰无暇欣赏近在眼前的鸭绿江美景,每天千头万绪的他只有一个信念: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而李庆峰之所以能为乡村经济发展精准把脉,源于他15年间一次次走访。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他就在琢磨:家有山地的村民可以发展什么产业,家有渔船的怎么进一步致富,家有场房的能做些什么买卖……

  “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知道下一步怎么干。”李庆峰说。

   徒步走遍156平方公里 

   他是小镇“活地图” 

  “自行车反而是累赘,总是它骑我——上坡推着,下坡拽着,过沟抗着。”回忆起这些年的走访经历,李庆峰如是说。

  大江口边境派出所辖区长甸镇山路很多,村民家更如繁星一般点缀在山间沟壑,可谓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为了全面掌握辖区情况,从2005年起,李庆峰走遍了156平方公里上的每户人家。

  “最开始经常迷路,于是走一家我就在图上画一家。哪家是红屋顶、哪家养羊哪家养鸡、哪家有孤寡老人残疾人、哪家是贫困户,我都特殊标注。”长甸镇河口村是李庆峰的主要辖区,也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我用3年时间里手绘了28张辖区图,一张张小图汇聚成一张大图,如今每年都在补充修改。”李庆峰说。

  “走访时有的居民在地里或船上干活,有的外出打工,为绘制一小块图,我常常要跑好几次。”李庆峰回忆,那些年磨掉底的鞋能装满一土篮子,可他也渐渐记住了村民的姓名住址甚至是耕地位置,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地图”。

  “庆峰就是在走访时了解到我的情况的。”今年42岁的赵玉峰曾因伤人入狱,出狱后他意志消沉,不知该做些什么养活自己。

  “别人瞧不瞧得起你不重要,你得自己瞧得起自己。”赵玉峰回忆,那时李庆峰经常劝导他,还推荐他去工地打工,为他介绍工程。“他每隔十天半月就给我打电话,十多年过去,我从‘混混’变成了小老板,真是多亏他。”赵玉峰说。

  今年4月正值疫情防控期间,河口村有3名外地游客执意留下过夜,村民没办法,只能给李庆峰打电话。

  “咋这么快?”村民蔡辛回忆,他刚挂掉电话不久,李庆峰就到现场了。李庆峰耐心给游客解释相关规定,最终将游客成功劝离。

  “村民常开玩笑说我有‘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好像随叫随到。”如此迅疾的反应程度,源于李庆峰对河口村的了解。

  辖区的路,李庆峰走了一遍又一遍,可回家的路,他却走得很少;村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熟悉,可孩子吵着去街面上新开的店铺,他却经常迷路。

  “我家在丹东市区,每次回家要1小时10分钟车程,按照规定,我每两周可以回家休息2天。”可规定是规定,李庆峰很多时候无法按时回家。

  “孩子3岁那年会说会笑,我回家后他却不认识我,见到我掉头就往他妈怀里钻。”回忆起这些场景,李庆峰心里很不是滋味——15年来他扎根乡村,只有妻子带着儿子撑起他们的小家。

  “没啥抱怨的,决定嫁给他那天,我就做好准备了。”李庆峰妻子姜黎娜回忆,2019年8月,他们一家刚刚在饭馆坐下准备喝碗羊汤,村民赵玉峰打来电话说两口子吵架了。

  “他让我们娘俩打车回家,他自己再叫个车回村里。我不放心,就开着车带着儿子和他一起回到村里,夫妻吵架、家长里短的事,我也能帮他劝上两句。”姜黎娜说。

  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李庆峰干起工作来更起劲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辽宁省人民满意警察、辽宁省优秀青年民警……如今,一张张奖状放在李庆峰家里,可荣誉却未改他耐心踏实的工作态度。

  因为在他眼中,自己做的事情很小,群众却总把他的好放得很大——他要对得起这份信任。(高爽)

  

  【编辑:吴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