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英子姐姐"刘发英:护航大山里的“梦之队”

首页 > 青春

2017-10-17 12:16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字体:

  中国青年网讯(见习记者 赵瑛)“我深切的知道,能寄托山里孩子梦想和未来的,只有教育。”刘发英说。作为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基层教育工作者和活跃在一线12年的助学志愿者,刘发英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网名,叫“英子姐姐”。

 

  刘发英在她的工作室。本人供图

  到现在,刘发英发起成立的“英子姐姐”助学网已累计资助了2800多名贫困学生,利用资助款1800多万元,并联系起了爱心人士1700多人。

  “我觉得我的网络助学还是进行的蛮顺利的,很多时候,效果都超出自己的期望。”说到这,刘发英露出标志性的温暖笑容。

  然而,在2005年之前,她还没有QQ号和网名,是名副其实的“网盲”。

  “网络助学很管用,我要试试!”

  刘发英开展网络助学,源自2005年的一次偶然。当年,她正响应国家教育部门捐资助学的号召,在自己的学区帮助着因贫困不能上学的孩子。

 

  刘发英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本人供图

  突然有一天,两个“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来到了刘发英当时工作的白沙坪小学。表明意图后,刘发英带着他们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庭。之后,志愿者将贫困孩子的情况发布在了“心之旅”网站上。没想到的是,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真的寄到了学校。

  “网络助学效果这么好,我得试试!”此时的刘发英仿佛寻找到了新大陆,她打起了资丘学区仅有的那台电脑的主意。在“心之旅”志愿者的帮助下,刘发英申请了QQ号,还在“心之旅”网站上注册了“英子姐姐”网名。

  “我的手在键盘上像‘捉虫子’一样笨拙。”她形容着第一次发布贫困学生的资料时自己的样子。

  2006年6月12日,“英子姐姐”收到宜昌地矿所职工喻望寄来的600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李春丽和田惠蓉。这是刘发英参与网络助学后的第一笔爱心助学款,当时的她激动极了。

  之后,“英子姐姐”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截至2009年,刘发英利用休息时间一个人单打独斗地在乡下走访,共募集到了40多万元助学款。“能在我退休之前,募集到100万元的助学款,帮助500多名贫困学生我就知足了。”在当时的一次采访中,她曾这样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终极的目标。

  可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个愿望在后来的日子里不仅飞快的实现了,效果还加了太多倍。

  “账本堆起来比我个子还高,没想到能做这么大”

  2009年,“英子姐姐”调到花坪小学任副校长,她把“网络助学”的范围扩展到整个长阳县及周边地区。在网友的帮助下,刘发英还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英子姐姐”助学网,并成立了一个助学团队。团队里不仅有普通教师,还有退休领导、作家、企业家、律师等等。

 

  刘发英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本人供图

  12年来,刘发英整理了近20万字的走访日记和学生资料,建立了128本信义助学账本。“有一次把这些账本堆了起来,竟然比我一米五的身高还要高。”她打趣道。

  “账本的第一笔,是2006年记录上去的。”刘发英回忆着。从那时起,只要有资助人到长阳来走访他资助过的学生,她都会把整理好的账本和全部资料拿给他看。

  那时起,凡是通过“英子姐姐”捐赠和受捐的学生、资助人以及走访人的基本情况,刘发英全部都记录在册。“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一笔的差错。”刘发英说,他必须对每个贫困孩子、每个有爱心的人负责。

  在2010年,捐款就远远超过了100万元,这是刘发英怎么也没想到的。然而现在,“英子姐姐”助学团队每年都会募集到200多万元的助学款,这大大超出了刘发英最初的愿望。

  “‘初心’永远在,没想过停下来。”谈到以后的打算,刘发英没有太花哨的想法。她只想像12年前一样,尽自己的能力走访学生,一直帮有需要的孩子们上学读书。哪怕走访、沟通、取款、送款这些事占据了她几乎全部的业余生活。

  “‘一对一’是我自创的资助模式,公开透明”

  网络是虚拟的,要想获得网友的信任,不容易。深知这一点,为了让爱心更广泛的传播出去,她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电话等信息,并逐渐探索出了“一对一”的资助模式--在实地走访贫困学生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学生的学习、生活点滴,并拍照上传;网友登录助学网,轻点鼠标就可了解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资助对象;督促受助学生与资助人保持电话、书信联系,汇报学习生活情况。

 

  刘发英在课堂上。本人供图

  “一对一”是“英子姐姐”助学网站区别于其他助学网站的最大特点。“这是长期资助的模式,更是全程透明的。”刘发英解释道。

  网站的公开透明得到了国内外许多捐助人的认可。2015年,江苏常州退休老人戴先生在“英子姐姐”助学网站上留言,说想要资助两个学生。与往常一样,刘发英在回复中告诉了他捐助的流程,并让他去网站上自己选择想要资助的孩子。

  令人意外的是,随后短短一个月,戴先生一口气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21万余元。“我用了近半年时间甄别、遴选全国助学网站,感觉‘英子姐姐’网站公开透明,捐赠款项一目了然,值得信赖。”在不久后刘发英与老人的会面中,老人道出了真实想法。

  2016年3月,戴先生还捐赠200万元设立“英子姐姐”奖助学基金,受资助的学生中考取长阳一中和本科一批录取的品学兼优贫困生将会获得一次性基金利息奖励。

  “主要角色还是教师,三个‘不会’”

  “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这样评价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对于刘发英来说,“筑梦人”的角色不仅要做好教学,还要做好助学。

  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整理资料、上网与资助人沟通、取款、送款……十几年来,这些事几乎成为刘发英业余生活的全部。“当孩子小时候问我为什么总是爸爸去开家长会而妈妈你不去时,我也困惑过。”她说。但是因为一次次亲眼目睹的孩子们在赤贫的环境中及其渴望上学的眼神,她没有放弃。

  “首先,我永远都是个教师,不会离开工作岗位。”十几年的助学做的火热,谈及未来,刘发英首先强调了这一点。自从当十八大党代表之后,县里一直想把她调到政府部门去工作,可她一直没有同意。“当老师会让我更加了解学生们的状况,教学和助学的联系很紧密,我不想和他们离得太远。”她说。

  除此之外,刘发英还有两个“不会”,一是不会改变“一对一”的资助模式,必须亲自走访。二是不会做任何带有商业性质的助学。“这三件是我原来没做,现在不会做,以后更不去做的事。”她坚定的说。

  “希望爱心能够传递下去”

  目前,最初资助的学生里,已有几个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了的孩子加入了助学的队伍,琳琳就是其中一个。

  2006年,琳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地的一所高中。但当时她弟弟也在读书,而且成绩也很优秀。这让孩子的爸爸犯了难。他到处去借钱想供孩子们上学,可最终什么都没有借到。“一个女孩读什么书,出去打工让弟弟读吧。”回到家,父亲对琳琳说。听到这个消息,琳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哭了一天。

  连自己女儿想读书的愿望都无法满足的现实让琳琳父亲难以接受。觉得对不起女儿,琳琳父亲在无助中喝下了农药。幸好发现的及时,人救过来了。听说了这件事,刘发英在一个双休日来到琳琳家走访。后来,她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的费用,绝大多数都是“英子姐姐”平台提供的。2014年大学毕业后,琳琳找到了满意的工作。那时,她给“英子姐姐”写了一封长信。

  “内容大致是说因为遇到了我,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虽然她家里现在也并不算富裕,但是她觉得,爱心人士帮助了她,她也应该尽自己的能力把这份爱心传递给曾和她同样命运的孩子们。”刘发英说。之后,琳琳执意资助了一名贫困大学生。

  现在,只要一有空,英子姐姐还是会去走访、写资料、联系助学。他的儿子在工作后,也跟着她成为了一名助学志愿者。

  “做助学的初衷就是在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去帮助他们,等他们有能力的时候,再把这份爱心延续下去。”刘发英说,这是她最想让孩子们做到的。

责编:朱德华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