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age 1
现在位置: 2006武汉两会>>最新报道>>政协消息>>正文
对编制我市“十一五”规划的若干建议

2006-01-08 22:17:00  

 

对编制我市“十一五”规划的若干建议

 

市台盟、市台联

 

我市“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都非常明确具体,我们对实施“十一五”规划充满了信心。但要把我市的“十一五”规划编制成既要贯穿科学发展观、体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导向性的发展规划,我们认为规划编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提几点建议供市政府和规划编制部门参考。

一、建议将“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我市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体现到“十一五”规划中去.

中小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力‘量。目前,武汉有工业、商业、建筑、运输等各类企业9.3万余户,大型企业仅86户,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我市的中小企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我市的中小企业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差距都很大,还存在着创新能力弱、总体素质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管理水平低、门槛高、融资难、招工难、获取土地难等诸多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吸纳就业人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产业集聚、块状特色经济的形成、加快小城镇规划和建设都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在我市“十一.五”规划中突出“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这一发展战略,使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发展壮大我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二、建议在我市“十一.五”规划中,将实施“专利战略”摆在“知识创新体系”的首要位置,坚定不移走品牌经营之路。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没有哪个企业是没有自己的品牌的。品牌经营的核心因素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我市在这一方面明显不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企业竞争,就是品牌竞争。是否能够拥有全球知名的品牌,关键在于能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议在编制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时,要将实施“专利战略”放在“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的首要位置,精心策划布局,大力发挥“专利战略”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议在“十一.五”规划中,突出“大力发展我市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生物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办法。长期以来,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并危害人体健康。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一体化,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每一个环节都有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生态农业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一致认可,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

建议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我市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列入“十一五”规划的突出位置。

四、建议将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纳入我市“十一.五”规划中。

发展经济、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武汉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问题。具有关资料统计,武汉市2003年末总户籍人口为780万人,其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约58万人。人才所占比例为7.44%。深圳市的总人口大约是700.88万,人才总量达到74.06万人,人才所占比例是10.6%,北京地区的户籍人口共有1136.31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89.91万人,人才所占比例为16.71%。上海户籍人口1334.23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35万人,人才所占比例为10.12%。苏州总人口为583. 86万人,人才总量为51.5万人,人才所占比例约为8.82%。

以这样的人才结构和科技综合实力参与新世纪区域经济的竞争,武汉的差距明显。武汉作为经济尚不发达的中部地区,如果不解决好人才问题,将会严重制约武汉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一是要把人才问题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的创造性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吸引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二是要将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纳入我市“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地位。按照知识经济的教育观,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更主要应强调终身教育。目前我市各级干部、职工现有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更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之外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回到学校去学习第二专业;二是社会业余教育;三是在职培训教育。“在职培训”是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最普遍形式。发达国家在职培训教育给企业带来的回报率高达20%一35%。因此,建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我市“十一.五”规划,应把大力实施“人才兴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放在重要地位。

五、我市“十一.五”规划,应增加“构建和完善儿童保障体制”内容,解决儿童缺乏社会保障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转型时期。在这种背景下,儿童社会保障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儿童社会保障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我市的儿童社会保障体制更是承受着很多新的压力。一方面,有关儿童的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并且日趋复杂。例如城市贫困家庭中儿童的救助问题,毒品泛滥对儿童的影响,童工问题,流浪儿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儿童社会保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导致公众对社会保障产生更高层次的要求。以智力残疾及行为障碍儿童为例,在他们的基本生存得到解决后,这些儿童的父母、家人等对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出越来越高层次的要求,包括希望他们能和普通儿童一起上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并在将来获得就业机会;目前,在一些地方已有弱智儿童的家长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活动推动政府及社会关注他们的特殊需要。儿童保障体制面临的各种压力,要求现行体制完成若干转变,儿童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已变得日益复杂。建议将“构建和完善儿童保障体制”纳入我市“十一.五”规划中,解决儿童缺乏社会保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