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建设的建议
市民建
建立都市工业园是大都市中心城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选择,是现代新型工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决策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创新的具体体现,是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进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推动我市都市工业园建设,市民建企业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调研专班,走访了武汉市经委,深入桥口汉正街、武昌白沙洲、江岸堤角等都市工业园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现状与问题
据有关方面调查,汉正街、堤角、洲头、白沙洲4个都市工业园区的建设已全面启动。截止2004年底,4个都市工业园区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21户,涉及职工14148人;市土地中心受理收购企业17户,涉及土地1252亩,已付土地收购资金3亿元;园区内企业218户,其中新入驻104户,提供就业岗位7460个,安排下岗失业人员2492人,园区企业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亿元,实现税收1.81亿元,实现了改革、发展、就业、环境相统一,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都市工业园过多过瀣。近几年,我市都市工业园区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中心城区各类都市工业园约105个,但基本属于老企业自救式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分布较散,规模较小,环境偏差,入驻企业少,产业特色不突出,业主企业未改制,基地建设不稳定。
2、老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制约都市工业园的进一步发展。都市工业园的建设需要利用老国有企业的土地和厂房存量,当前,部分老国有企业退出的机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法规缺乏可操作性,包括土地的性质、职工的身份、老国有企业的隶属关系、生产设备的归属等,如:武昌白沙洲园区内的武钢集团江南燃气热力有限公司没有下放到武昌区,无法统一规划改制。
3、缺乏一个总体和统一的规划。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园区的领导小组根据本园区的实际情况,编制了详细的区域规划,工作十分努力。但区域规划中如道路规划受全市市政建设规划的限制,包括资金、建设步骤、建设周期等诸多因素,短期内根本无法完成,阻碍了园区的进一步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如江岸区的汉黄路是园区的一条主要干道,几十年末维修,道路严重破损,影响车辆通行,主干道排水体系未形成,道路两旁入驻企业污水、雨水排放无通道。
4、产业定位模糊。据调查,各园区的领导小组为了尽快显现各自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绩,都加大了环境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但部分区的产业规划缺乏专家指导和可行性研究,有些园区的产业规划不符合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不论行业特色、地域特色,更多的是结合各区的产业基础,部分园区的产业规划出现交叉和重叠,缺乏互补和产业链联动,为今后大发展时期的恶性竞争埋下隐患。
5、对都市工业园的概念认识模糊。政府少数工作人员混淆都市工业园与开发区的概念,甚至认为都市工业园是在原有的老国有企业上建新的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力求引进大的集团公司和企业,有的园区已经引进了资产上亿元、十几亿元的大企业。这些企业的确可以迅速完成税收计划,提升政绩,但这违背了都市工业园“立足于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原则,也失去了“中小企业的孵化器”的性质。
6、资金缺口较大。首先,市土地储备中心作为统一收购企业土地的政府部门,尽管加强了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为都市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但要完成我市园区企业改制和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资金仍显不足;其次,按规定2004—2007年市财政每年筹措3000万元资金作为园区建设补助金,各区按不低于1:1的比例匹配,据调研,一方面市财政的资金到位情况不理想,各区投入资金也有多有少,无法满足企业改制的需要,园区后续建设资金更难以保证。
7、园区规划时间影响招商引资效果。据调查,现在一般是由市土地中心收购土地,交都市工业园区使用10年。对于发展制造业为主的都市工业园区企业,10年的发展周期太短,有些企业担心无法收回投资,影响其投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