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age 1
现在位置: 2006武汉两会>>最新报道>>人大消息>>正文
2006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06-01-06 21:00:00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1月6日在武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李宪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组织实施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围绕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努力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用亲民的理念和行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热爱武汉、建设武汉的热情;努力用务实的态度和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努力用廉洁的品质和作风提升政府形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五年来,我们迎难而上,励精图治,有力推动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为努力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奠定了基础。

  ――过去的五年,是武汉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我们牢牢把握武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振兴武汉先进制造业,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206.8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238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收入跨越200亿元、300亿元两个台阶,由2000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9亿元,年均增长25.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努力振兴制造业。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规模和集群集中”的思路,以项目为依托,着力壮大五大工业聚集区和十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企业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2005年达到7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2.6%,比2000年提高8.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9%,2005年达到800亿元。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适度超前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信息、现代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商贸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9%,2005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98亿元。房地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坚持“项目兴市”方针,策划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结构优化中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60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1倍。“两区多园”和经济强区建设积极推进,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武汉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的五年。我们着眼于彰显特色、提升功能、改善环境,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坚持规划先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通过国家评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法定图则编制工作积极推进,一批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组团式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老城区形象逐步改善、功能不断提升,武汉新区和王家墩商务区建设积极推进。

  基础设施体系得到完善。坚持以交通设施建设带动整个城市建设,新、改、扩建道路1123公里,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汉形成交汇,军山长江大桥、轻轨一号线一期、中环线西环段、香港路立交、循礼门地下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投入使用。绕城公路基本完工,阳逻港一期建成开港。7条快速出口公路、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397公里长江、汉江堤防整险加固工程,城市防洪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川气入汉”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信息化进程加快,武汉信息港投入使用,“数字武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滨水生态特色初步显现。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环城森林生态工程顺利完成,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7.6%和9.22平方米。加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积极推进汉阳六湖连通、东湖截污清淤、“两江四岸”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武汉成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江滩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和旅游新景点。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城区空气质量提高,区域环境噪声下降。

  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坚持建管并重方针。实行“依法行政、有情操作”,推进综合执法,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市容整治,依法解决困扰城市十四年之久的“三车”问题。坚决拆除违法建筑,集中开展对占道经营、街道立面、户外广告招牌、校园和营区周边环境等方面的专项整治。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深入实施“畅通工程”,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不断提升。

  ――过去的五年,是武汉农村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我们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一主三化”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都市农业特色日益明显。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扣“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抓龙头,建基地,连农户”,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扶植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个,建成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62.5万亩、畜禽养殖小区85个,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50%。

  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排涝水费,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和“普九”达标债务。这些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和土地二轮延包顺利完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建制村通水泥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城关镇、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健全农村医疗体系,74.95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治理垸内钉螺孳生地,近20万农民免受血吸虫威胁。实施“消号式”整村脱贫计划,8万农民实现脱贫。大力发展打工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五”年均增长8%,2005年达到4341元。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过去的五年,是武汉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的五年。我们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深化改革来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开放型经济日趋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节奏和方法,积极、平稳、有序地推进改革攻坚。坚持整体策划、分类指导,探索形成“三轮并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有效途径。国有大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基本完成,都市工业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建、交通、公用事业等非工业领域国企改革积极推进,一批成长性好的优势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民营经济。东湖论坛”,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民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5%。协同推进各项配套改革,营运机构重组改造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不断完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快“创新、亲民、务实、廉洁”责任政府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行取得新成绩。积极主动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区域合作取得新进过去的五年,是武汉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的五年。我们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明显的科教优势,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教实力得到增强。均衡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薄弱学校和优质高中建设成效明显,市属高等院校重组、整合与改制圆满完成。树立“大教育”理念,深入推进在汉高校部市共建工作。整合区域科技资源,积极支持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武汉。中国光谷”成为国家重要光电子产业基地。光电国家实验室投入运行。电动汽车等10大科技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立城市之根、铸城市之魂、强城市之基、扬城市之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努力打造“汉派文化”。成功举办“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武汉。中法文化年”、市“七运会”等文化体育活动。兴建武汉博物馆、武汉体育中心、武汉琴台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集团相继组建,文艺院团改革取得进展。“八艺节”和“六城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建立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得到加强。成功举办世界人口与发展论坛,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把社区建设作为事关城市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工作日益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明显。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推进依法治市,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群众监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武汉”创建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家安全、保密、信访、决策咨询、参事、气象、防震工作积极推进。文史、文物、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

  ――过去的五年,是武汉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的五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将关注民生、维护民利、排解民忧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市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市亲和力明显增强。

  市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再就业政策,加强再就业服务。城镇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44.53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8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城市低保制度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农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到184万、87万、176万和32万人。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2005年达到10849元。不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8.2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5.5平方米。

  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立足于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情面对、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就业、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实行就业承诺制,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4.6万人次。通过租金补贴、提供廉租房等途径,缓解了8000余户特困家庭的住房困难。大力实施“助学行动计划”,资助贫困家庭学生95.45万人次。在高温天气开辟社区纳凉点,组织78万人次困难群众避暑纳凉。建立特困残疾人救助专项资金,为残疾人家庭发放临时补助款3084万元。维护社会公正,对5万余名特殊困难群众实施法律援助。把进城务工人员视为城市的建设者和主人翁,开展了免费为进城务工人员体检、组织慰问进城务工人员专场演出、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服务工作。

  市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大环境改造、治理和建设力度。改造中心城区破损道路6870条,安装路灯61106盏,改造社区排水管网342公里。开展中心城区扰民噪声专项整治,居民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建成一批城市小森林、小游园和街区绿地,新改续建和免费开放一批城市公园,在社区等公共场所配置一批健身器材,市民休闲健身空间不断拓展。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城市人居环境日趋舒适宜人。

  “十五”期间取得的重要成就,使武汉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再创新高。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创9年来最好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达到3245美元,它标志着武汉工业化进入新的阶段。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面向未来,武汉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各位代表,回顾“十五”,我们深感光荣和自豪。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可喜成果。我们的城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发展理念逐渐形成,新的体制机制逐步建立,新的物质基础初步奠定。武汉这座老工业城市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所有这些,无不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无不体现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武汉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保持持续发展,实现武汉振兴,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较少,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结构仍需优化;制度创新步伐不快,开放度较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突出;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三农”工作任重道远;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利益调整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任务繁重;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比较突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为武汉实现“十一五”跨越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