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age 1
现在位置: 2006武汉两会>>提案议案>>正文
[十届二次会议]4号建议案

2006-01-04 20:48:00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

关于推进我市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建议案

  (2004年4月19日政协武汉市十届二十二次主席会议通过)

  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武汉曾是我国传统纺织服装基地,拥有较雄厚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基础,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做大做强武汉纺织服装工业对于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带动相关产业、扩大出口创汇、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纺织工业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在市场竞争中重新崛起,初步形成品牌竞争优势,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基础优势得到加强,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力。

  我市服装工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集约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以品牌运作为重点,服装系列更加多样化,市场空间拓展延伸,服装出口增幅较大,集群效应正在凸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我市纺织服装工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整体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二是缺乏整体规模和集群优势,龙头企业支撑力不强;三是缺少有实力的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行业外向度较低;四是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不够,产业结构失衡,产品附加值不高;五是现有的纺织企业机制不活,包袱沉重,运转乏力;六是民营服装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城市服饰文化氛围还有待加强。建议:

  一、着力把纺织服装业建设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1、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优势产业之一,下一步还要进一步细化行业发展要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战略规划和各个阶段的具体实施计划,加大推进发展的力度,使之尽快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2、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以江北服装工业园、汉正街服装工业区为重点的园区建设。结合上述园区建设实际,规划和建设好“两园三中心”,即纺织工业园、服装工业园,印染整理中心、面料交易中心和服饰配件中心,延伸产业链,发展企业群,促进专业化配套,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二、加大国有纺织服装工业企业改革力度

  1、采取“一厂一策”,确保一棉、裕大华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年内完成,加大江南集团的改制支持力度,力争年内有重大突破。

  2、对地处城区的老生产基地实行整体搬迁和商业开发,利用土地级差价格和土地开发收益,作为纺织服装企业改制改造的保证资金。

  3、以企业改制为契机,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整合资源,提升我市纺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1、确定并重点支持一批企业在3-5年内成为知名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2、引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来汉发展,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纺织工艺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壮大企业规模。

  3、由政府支持,行业协会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举办服装博览会和“武汉时装园”,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时装发布中心和展示中心。

  4、积极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龙头企业扩大出口,提高产业外向度和产品出口能力。①市外经局对龙头企业优先办理进出口经营权,用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对企业参加国外专业博览会、出口促销、通过质量认证等给予补贴;②市税务部门优先安排出口退税,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由市、区财政部分贴息,对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担保费,按国家政策规定给予补贴;③市经委、市财政局将“武汉市自营出口专项资金”向纺织服装企业倾斜,支持其技术改造和出口资金流转。

  5、积极协调工商、银企关系,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的作用,为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搞好协调服务。

  四、采取得力措施,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1、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各种形式进入纺织服装领域,参与企业服装设计、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合作建立中试基地、研发中心、培训和实习基地。

  2、加紧建立人才库,建立人才资信档案,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为优秀人才进入纺织服装行业建立绿色通道。

  3、通过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加强对企业家培训力度,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

  4、选调一批优秀公务员到企业工作,充实加强纺织服装经营管理队伍。

  五、加大宣传力度,为纺织服装工业的振兴营造一个良好舆论氛围

  1、市属媒体要有计划地组织对武汉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产品及企业家进行宣传报道。

  2、建议武汉电视台开办时装与时尚频道,集时装展示、时尚信息发布、时装企业资讯为一体,打造纺织服装的公众展示平台。

 

(责任编辑 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