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件
武协字[2004]3号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农村教育的建议案
(2004年1月11日政协武汉市十届二次会议通过)
市人民政府:
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武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由于中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农村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市农村教育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教育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问题;教育管理体制“缺位”,以及普九债务沉重、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贫困生辍学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的直接影响农村教育的生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加快我市农村教育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协调发展城乡教育
对农村教育的艰巨性、城乡教育的差距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重视农村教育。科技兴市战略为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城区教育发展很快,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建议首先要制订明确的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计划,城乡教育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彻底扭转目前农村教育处于严重落后的不利局面。其次,要实施城乡帮扶计划,一是帮扶农村中小学,二是帮扶农村教师培训,三是帮扶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服务,四是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扩招。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乡镇教办撤消之后,教育管理体制出现了乡镇教育无人具体负责、中心学校难以实施对乡镇其他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协调的“缺位”现象。建议尽快明确乡镇政府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尽快给教育干事定位、定编、定责;加强乡镇中心学校的建设,尽快发挥中心学校在区教育局与农村中小学校之间沟通联络的纽带作用和示范作用。
三、妥善解决“普九”债务遗留问题
各级政府要把解决“普九”债务遗留问题当作当前头等大事来抓,限时完成,以减轻学校的压力。同时,要建立“普九”债务专项补助机制。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定期公布还债情况,并请市政府督查室督办普九债务落实进度,对有特殊困难的区(如老三郊四县),建议动用市长专项资金,尽快化解。
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薄弱学校严重影响了我市农村教育的质量,必须大力加以解决。建议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挂点制度和强校对口帮扶制度,以尽快改变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落后状况。要重视薄弱学校校级领导的培养,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每年至少对薄弱学校教师免费培训一次,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五、落实农村教育公用经费
我市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从总体投入情况看,大部分已超过国家确定的标准,但有些区尚未达到市定最低标准,有的区还把农村教育经费挪作它用。为了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落实到位,建议建立三个专户,即教师工资专户、教育公用经费专户、危房改造专户。对挤占挪用农村教育公用经费的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
六、加大危房改造力度
“普九”验收迄今有6年多的时间,旧的危房未全消除,新的危房又不断产生,加上农村筹措“危改”经费乏力,目前仍有较大的隐患。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继续加大对危房改造等专项经费的投入。
七、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从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来看,基本趋于合理,但在未来数年内,我市农村由于出生高峰期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等因素,小学入学率会明显减少,而初中生的入学率会出现一个高峰。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同时,要加强农村初级职业技能教育,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和整合教育资源,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以使更多的后备劳动力在义务教育中接受职业技能的教育。
八、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就是不仅免收学生的学费,而且还应免收学生的杂费、教科书费和文具费等,并对农村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
建议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指示精神,首先尽快制定我市农村教育免费计划,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支付转移制度,使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其次,要制定贫困生资助制度,从今年开始,对农村贫困学生逐步实行“两免一补”,有关费用建议动用市长专项资金。第三,可按照“分类承担,分步实施”的原则,先点后面,先难后易,先小学生后中学(初中)生,今年先在1—2个区试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确保在2007年实现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
(责任编辑 郝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