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age 1
现在位置: 2006武汉两会>>提案议案>>正文
[十届二次会议]2号建议案

2006-01-04 20:44:00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件

  武协字[2004]2号

  政协武汉市委员会关于完善武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建议案

  (2004年1月11日政协武汉市十届二次会议通过)

市人民政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低保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随着低保工作覆盖面的扩大,工作对象更为复杂,低保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及经费不足,低保工作的基层力量薄弱;

  二是在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及隐性收入很难及时掌握和核准;

  三是低保对象的数量逐年扩大,低保费用的逐年增长,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

  四是现行有关低保的政策法规不够健全,使低保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不易操作;

  五是低保救助制度的结构比较单一。

  为推动我市低保工作深入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低保管理机构,加强低保工作力量

  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完善工作机制,做好财政、劳动、经贸、统计等部门的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应尽快改善低保工作的硬件设施条件,建立市、区、街三级联网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低保工作从申请、受理、核准、审批到发放全程的信息化和社会化管理。加大对低保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低保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低保工作人员待遇,并确保基层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工资的足额发放。加强基层工作力量,把低保工作重点放在街道、社区,使低保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完善低保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对低保对象动态化管理水平

  要完善低保资格评议和公示制度。可以由社区居委会、社区民警和居民代表等组成低保资格评审小组,讨论评议本社区低保对象资格等事宜,并要求低保申请人提供月收入证明,以供核实。同时,可对低保对象及低保申请对象的名单在网上或报纸上公布,接受更多群体的监督和举报。要建立低保户的退出机制,加大对低保户不定期核查和动态跟踪力度,改变目前大多数低保户“只上不下”的状况。做到随报随批,随进随出,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要根据低保对象的家庭结构、健康状况、年龄结构等情况,建立低保梯级发放标准。对老人、残疾人、特困归侨户等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对待,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更好地实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帮助;而对于年富力强的低保对象,则应降低其低保金水平,促使他们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要规定凡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尚未就业的低保户,每月参加一定的公益性劳动,并以此作为衡量能否继续享受低保的依据之一。

  三、建立低保补充救助基金,拓宽筹资渠道

  要打破单一的依靠行政来组织救助的格局,充分利用政策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多元化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建议建立低保补充救助基金,并指定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引导和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救助贫困群体的行列。

  四、制定低保工作法规,加快法制化进程

  为推进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建议市政府尽快研究制定适合我市市情的城市低保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个人在低保工作中的权利及义务,制订违反或干扰低保工作的处罚条例,加大对低保户骗领、多领行为的处罚力度。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实施办法,修订有关享受低保的条件和标准,细化对低保对象的消费限制及其实施细则等,为低保工作的申报审批程序化、审批程序公开化、资金发放社会化、对象管理动态化等方面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五、完善低保人员再就业机制,调整社会救助的内容和形式

  就业是增加低保对象收入,保障其生活来源的根本途径。因此,要在落实低保对象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同时,将社会救助与再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转变低保对象单纯依靠政府救济的观念,采取各种方式组织和帮助有劳动能力但无一技之长的低保对象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自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无劳动能力、无法实现再就业的低保对象,应给予全力救助。同时,要搞好再就业与低保政策的衔接,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实行低保“渐退制”。低保对象被用人单位聘用,实现就业后,可以采取按月递减的方式,在三个月或半年内逐步让他们退出低保,从政策上支持低保对象再就业。除此之外,要探索与低保相配套的救助政策和形式,提高社会救助的水平和效率。可考虑出资设立“城市贫困居民医疗救助基金”、“城市贫困居民子女教育救助基金”等特殊需要救助基金,视实际情况在重病、教育等特殊支出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救助,从而使以低保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更为科学、完善。

(责任编辑 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