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age 1
现在位置: 2006武汉两会>>提案议案>>正文
用好科技自主创新这把“金钥匙”
市政协委员、神龙汽车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陆 薇
2006-01-10 17:55:00  
  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号角,首次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打开“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金钥匙”。

   

  近几年来,我市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产生了一些闪光的亮点:科技型企业有了较快的成长;科技“孵化器”的作用不断显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逐年增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实力始终雄居全国前列;出台6部有关促进科技进步的地方性法规;参与了11项国家设立的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值得骄傲的是“神6飞天”也有我市7家单位参与了研制,扩大了武汉科技在全国的影响力。

   

  然而,就我市的现状而言,简言之又可谓“科技实力雄厚,产品相对匮乏”,科技实力与创新产品之间的反差较大。具体表现在:科技资源配置欠合理,科技优势难以有效利用;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观念淡薄,人才缺乏,研发能力薄弱;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差,含金量低,不能较快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能抢占并扩大市场的新产品相对匮乏;科技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不足,对企业倾斜不力,且缺乏有效监管;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特别是财政、金融、税收、奖惩、分配及专利保护等调控措施有待改善;企业、院所“两张皮”长期难以形成合力,目的、水平、利益、风险困扰二者之间难以产生共同语言等等。

   

  为了用好“金钥匙”,设法打开发展武汉的大门,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不一定马上就运用这一“国家战略”来解读我市的所有领域。  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始终困扰着我们,运用国家战略、结合市情,“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或许更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一、认真思考,着手科技自主创新的体系建设

   

  科技自主创新是一大系统工程。心中有全盘,动作不乱套。实施这一国家战略,政府有义不容辞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企业必须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院所应该成为科技知识创新的依托和支撑;信息化是科技创新知识和技术传播的平台;专业化的中介服务应该成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保护是自主创新的安全保护伞。所有这些必备的硬软件,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着手创建的创新体系。

   

  二、确立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发展靠企业,企业靠产品,产品靠自主创新、更新换代,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更新的产品进入市场、抢占市场、扩大

市场,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因此,有必要自上而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必须使企业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的观念,努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产品更新的社会氛围;千方百计扭转产值上“重生产、轻研发”的局面,使企业始终围绕创新产品做文章,做市场的文章、人的文章、钱的文章,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主体,促进我市由“科技大市”向“创新大市”转化。

   

  三、制定政策,营造氛围,根据市情,宏观导向

   

  修改、制定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的配套政策,激励企业主动自主创新;营造企业不得不自主创新、靠创新求发展的良好氛围,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紧迫感;根据市情,可以首先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入手,技改先行,掀起技术改进、技术革新的高潮;在技术改进、革新的基础上、过程中,提倡并支持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和众多领域创新知识、技术的移植和介入,逐步发展集成创新产品;引导企业关注原始性创新的成果,跟紧其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研发新产品;改善研发上“重院所、轻企业”的思维,以“院所”知识创新为依托和支撑,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研发主体,促进我市由“产品弱市”向“产品强市”转化。

   

   四、优化配置科技自主创新资源

   

  在摸清科技创新资源家底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政治、经济、金融、税收、奖惩、分配等)调控创新资源的整合;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企院联盟”,构建科技创新资源的公共平台和企业自主创新资源的专业平台;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改制为契机,通过政策导向把适用人才引入企业,填补薄弱环节,改善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对于中小民营企业,特别要予以高度关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自主创新中“常爆冷门”的作用,支持更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五、政府、企业都应加大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政府依法将我市科技三项费用提高到财政年预算的3%,且应大幅度向企业倾斜,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引导资金;加强和改善科技费用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科技部门的监管、服务作用,把钱用在点子上、刀刃上,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让我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走在全国前列;政府可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企业建立互助基金,制定基金投入实施办法和细则;完善信用体系,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商业担保的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真正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主体提供融资支持。

   

  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侵权”是科技自主创新的“拦路虎”,必须“严打”。要根据武汉的市情,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性法规,修改、细化《知识

产权法》实施办法,加强政府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执法力度和队伍建设,建立市、区两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改善执法条件;引导、支持企业申报专利技术,及时受理侵权举报,严厉打击假冒产品、假冒商标、窃取技术秘密等非法侵权行为,千方百计为科技自主创新扫清障碍。

   

  七、培养人才,用好人才

   

  科技自主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根据市情,首先应该用好现有人才,政府要导向,企业要使劲,院所要支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要特别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通过制定政策(政治的、经济的)逐步造就一大批科技型、创新型的企业家;考虑制定新政策,充分发挥老科技人员的作用,年龄上不搞一刀切;改善职称、课题、成果评审办法,建立以经济、社会效益反馈为前提的激励和补偿机制,让科技创新人才在武汉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