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Page 1
现在位置: 2006武汉两会>>提案议案>>正文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八点建议

2006-01-10 16:53:00  

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八点建议

市政协委员   

    中共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市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各个方面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又涉及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所以尽管各部门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群众看病贵、药价高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根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o.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温总理的这番讲话,赢得了大会堂里边的第19次掌声,也是涉及卫生问题中唯一的一次掌声。可见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顺国情、合民意、适其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科技的日新月异促使医疗领域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有的人可以享受到高端医疗服务,有的人连最低生活保障都达不到。怎样让群众享受到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综合分析后我认为,城乡居民看病难的原因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和城乡居民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不和谐

    城乡居民看病难,难在看病贵,看病贵贵在药械费用和检查费用难以承受。一方面国家对卫生事业投入不足,198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比例为362%,以后逐年下降,到2002年降至152%。

    出于医疗的公益性质,世界各国政府都是要向卫生事业和医疗保险进行投入的。这两方面的投入占医疗费的份额,在英国为843%,美国为757%,古巴为865%。个人投入方面在英国为9%,古巴、德国个人投入均为10%。我国个人投入超过58%。

    另一方面,医院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利性行为,利用其对医药的买方垄断和对病人的卖方垄断地位,实行了严重的诱导消费、过度医疗。有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医院有70%的患者属于过度医疗,其中大医院的医疗费用中有20-30%属于过度医疗获取。

    在医院供方诱导需求或供方过度服务的表现形式有大处方、抗生素滥用、大检查和手术滥用。

    二、药品流通体制混乱以及以药养医造成的高危弊端

    1997年,中央关于卫生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切断以药养医”后,由于来自既得利益的阻力较大,致使80%的药品在医院推销。我国有13000家医药批发企业,还有约5000家药厂,面对16000家医院,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推销药品、材料和医疗设备,各方推销

人员把“折扣”、“回扣”、“送礼”、“旅游”等作为主要推销手段,市场竞争变成了这些手段的竞争。医院为了追逐最大利润,除了向科室下达创收指标,将创收与个人收入挂钩外,还引进各种高档设备。为早日收回设备成本,医院鼓励医生多做检查。临床用药进口的多,国产、廉价、有效药品被冷落,高风险、高价格、有创性诊疗手段由于利益驱动必然导致大处方、卖高价药、重复检查等不合理行为‘产生。医院为了维持高效运转就存在以药养医。

    三、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医保基金缺乏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社会统筹类的医疗保险和商业性的医疗保险是居民医疗保险的最主要来源,但是13亿人口中参保人员仅为1亿2千万,而人口众多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80%以上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部分群体一旦生病,所有的医疗费用均需自己承担。我们武汉市的人口850万,截止2004年底全口径应参保的人口250万,实际参加医保的人群150万,还有19万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没有参保。这些没有医保的人群一旦生病,就会

给患病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的会倾家荡产。除了医疗保险覆盖面过低外,还存在第三方制约机制不健全问题,医疗保险制度中缺乏对就医行为的合理性审查,如刷卡购物。缺乏对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合理性进行监管和审查的机制。医保部门对医疗单位、药店的制约机制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看病贵”。造成医保基金流失。

    四、弱势人群医疗保障是不能遗忘的角落

    农民、城市低收入者、城市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这一群体患病后未就诊,应住院未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自我医疗措施的比例相当高。同时,收入不高且不稳定,使得他们面临较大疾病风险时,就会陷入“吃饭还是吃药”的两难境地。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看病不得不利用无照私人诊所,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些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和救助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将失去重

要一极。

    五、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

    省市三级医院不堪重负,有些病区仿佛火车硬座超员的车厢,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全国已经出现了35005000张床位的超大医院。许多大医院大兴土木方兴未艾。。  门诊专科病人排队时间长,但看病时间短,最短2分种,个别病人不满意在医院大骂一通。城乡居民对基层、社区医院有二怕,一怕社区水平低,二怕用药质量无保证。200510月,我们对汉阳、蔡甸、汉南等区基层医院进行了调查,发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每天门诊量60人次左右,住院最多3人,更多的是没有病人。门诊这60人中大部分是代大医院带药打针的病人。我们所看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硬件设施是不错的,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专业技术较高的医生到那里去巡回坐诊。要不然基层医院依然是一个空壳。

为此建议

1.确立医疗的公益性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应继续确立其公益性质,减少市场化倾向,切实增加公共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且投入的绝大部分要面向农村、基层。下决心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对医疗资源重复布局、严重过剩的特大医院要限制医院规模扩展扩建。区级财政要应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病人的5种免费,筹措与市级财政的配套资金。让市政府今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落到实处。区卫生局要严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资质关,防止不具备行医资格的个体医生混进社区。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我约束。反对少数医院盛行的唯利是图之风传染给社区,使之具有“公益色彩”。要大力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取缔无证行医、非法行医。

2.改革药品流通体制,促进医药分家

有一种说法,不“以药养医”,医院就无法生存。但要除掉医药经营中的回扣、加成等,就必须实行“医药分家”。要建立公益药厂,大力发展廉价药物,本来有很多传统低价的有效药物,因为医院不用、药厂不愿生产而被淘汰出局。要从严新药的审批,对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药”要坚决禁止一整合药品批发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数量,减少医药的流通环节。

3.继续研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克服医院的趋利行为,取消鼓励、迫使医生过度使用手中诊疗权力的机制。医院超额收入要上缴。禁止医生收入奖金与工作量业务量挂钩。防止检验科任意推出所谓“新项目”。对目前“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的控制”,即所谓的“结构比”存在着严重地不适当应用状态,导致检查费、治疗费的不降反升,枉费了国家、群众的钱财。建议设立由卫生行政、医保、民主监督等方面组成的医疗行为巡查机构,监督临床用药、治疗情况。

4.革除医疗特权,遏制医疗浪费

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大量的医疗用到了领导身上,有的领导长期住在医院里,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正处以上领导的医药费都是国家报销,领导感不到群众看病的疾苦,因此缺乏“看病难”的紧迫感,甚至会站在医院的立场上,成为既得利益者的保护伞。建议除省部级以上领导、开国功臣外,都应负担一定的医疗费用。

5.整合公共卫生资源,有计划地推进基层社区服务中心向综合型卫生服务机构转变。

建立大中型医院对口联系和扶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制,达到小病不出社区,方便社区居民的目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的双向转诊工作。尽快出台大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区巡回坐诊制度。

6.切实保证“应参尽参,应保尽保”。

充分体现“广覆盖”的基本原则,尽快扩大参保面,争取2年内,让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进入医疗保险。

7.辅助弱势群体。

对特困人群收取低廉费用,对孤寡老人等实行免费,让弱势群体不因经济的原因看不起病。对村民要建立和健全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确保他们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一定制度风险,主要是定点医院选择了较多高级别、高服务质量的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基金面临着一定的支付危机,在对医院监控乏力的情况下,将引起制度风险扩大。

8.加强医德教育,促进和谐发展

古今中外,都把救死扶伤作为神圣的人文关怀。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还要从医德、医风抓起,高度重视医德教育,创造救死扶伤、仁爱人道的环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的一种矛盾与冲突。政府要纠正制度安排的缺失和政策导向的误区。继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大力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克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维护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从而达到社会运行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