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深情讲述“半蹲医生”的医者仁心,病人交给这样的康复团队放心

2019-07-15 12:05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半蹲医生”马艳来到市民大讲堂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长江网7月14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余坦坦 李志翔 通讯员高龙 谢沛霖 严睿)12日下午,由武汉市民之家、长江日报(长江网)联合主办的第259期市民大讲堂,走进武汉市一医院。

  本期主讲人马艳是武汉市一医院盘龙院区康复医学中心主任。28年来,她无数次在病人面前下蹲、鼓励、宽慰,这些在她看来再稀松平常不过的点滴,串联起了病患们康复的希望之光,被患者亲切地称为“半蹲医生”。

  马艳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发数万网友和读者点赞,称她“不忘医者初心,勇担健康使命”。为一个患者蹲下去容易,为每一个有需要的患者都蹲下去不容易,出身医学世家的马艳用她的“半蹲精神”言传身教诠释了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仁术,更要有仁心。

  帮病人提高生活质量很有成就感

  下午1时40分刚刚查完房,随手扒了两口已经凉透了的饭菜,马艳急匆匆地从市一医院黄陂盘龙院区往利济北路的主院区市民大讲堂现场赶。

  “当年选择康复科,一是认为康复医学是个朝阳产业,二是工作相对轻松。”马艳笑着说,到了科室才知道,当康复科医生真的很辛苦,不仅是身体累,心更累。她解释说,在科室每天接触的都是偏瘫的病人、脑瘫的孩子,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康复帮助他们站起来,重新开口说话,尽早回归社会。“能帮病人提升生活质量,真的很有成就感”。

  “我们的病人比较特殊,多为脑瘫、中风、偏瘫患者。许多人都需要乘坐轮椅,下肢要经过长时间锻炼才能恢复。”治疗时马艳经常一蹲就是几十分钟,家属过意不去,推把椅子让她坐着,都被她婉拒。

  马艳说,蹲着比坐着离患者腿更近,观察时看得更清楚,治疗效果更好。另外,患者突然遭受打击,在心理上会很抗拒,医生蹲下身子能让患者感觉自己被尊重,拉近和病患的心理距离。

  久而久之,“半蹲医生”成了马艳在病人和家属口中的绰号。常年的半蹲姿势,让马艳落下了严重的腰背痛,每次一变天和阴雨天疼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拼命三娘”24小时不关手机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马艳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康复中心距离马艳的家有30多公里,驱车最快也要40分钟。马艳到盘龙院区上班的“标准”打卡时间是清晨7点10分。

  去年冬天的凌晨两点,熟睡的马艳被手机铃声惊醒,“一名患者因过量饮食导致食物返流吸入肺中,引发窒息!”她立即赶回医院参与抢救。病人救了回来,天也已经亮了。

  有时刚刚回家,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又马上往医院赶,这是马艳的工作常态。“康复科也是有风险的科室,病人几乎个个都有多种基础疾病,容易出现吞咽、呼吸等危及生命的急发症状,需要紧急处理。”在马艳的带领下,24小时手机不关机,时刻待命成了康复中心医护人员不成文的铁律。

  家庭探访一对一指导家居改造

  每个月对出院患者的家庭探访,马艳一次都没有缺席过。

  康复患者在医院接受长时间治疗后回到家中,几乎都不适应。家中没有医院里齐全的康复设备,没有无障碍的辅助设施。这一切会让病人面临新挑战。

  患者最终要回归家庭并走向社会。作为康复治疗的延伸之地,家庭康复更注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家居环境必须合适患者,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马艳带领康复中心医生、护士、治疗师,组成康复指导小组走进患者家中,帮他们进行环境改造:厨房和卫生间容易滑倒,门口要放置防滑垫,确保患者能安全地活动;生活用品例如毛巾等要放在易于患者拿取的位置;洗手间马桶靠墙一侧要安装高度适宜的扶手,方便患者扶着起身……

  主动从大医院下沉到小社区

  “只有一颗星星的夜空并不美丽,繁星点点才最绚丽美好。”马艳在一次下基层培训后,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马艳带领她的康复团队,不断拓展他们的服务范围。

  自2014年开始,马艳就带着她的团队陆续与应城市中医院、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黄陂区木兰湖卫生院、长轩岭卫生院、硚口区满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古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易家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将康复医学知识传播到基层。为了畅通交流渠道,马艳和团队骨干医护与社区通过QQ群、微信群等加强联系,及时处理社区康复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病人交给这样的康复团队,放心”

  目前正在市一医院盘龙院区重症康复科住院的刘仁松的战友,深情回忆并现场分享了他们在马艳主任科室治疗的点滴。

  去年8月21日,刚吃过午饭的刘仁松突然半边身体不受控制,说话含糊不清,紧急送医后确诊为脑干梗死。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28天后,医生告诉家属,刘仁松身体各项指征已经稳定,可以转出ICU。“可他一直昏迷不醒。”家人在一位朋友建议下,转到有高压氧舱的医院继续治疗。

  大半年辗转7家医院,不同医院康复手段差别很大。“如果能接受系统连贯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今年5月14日在报纸上看到马艳的报道后,家属当天就赶到盘龙院区。第二天,刘仁松住进了重症康复病区。

  16日在大厅,家属遇见了刚下专家门诊的马艳主任。“刘仁松昨晚情况怎么样?”听到问话,他们有些意外:头天只跟马主任打过一次照面,她居然认得自己。此后,每次都是马艳亲自调整治疗方案。“她真的是把病人装在了心里!”全程陪同刘仁松治疗的战友很是感慨。

  气管切开容易感染,可以做个纤支镜检查,看看呼吸道和肺部情况。检查要到本院做,盘龙院区每天都有班车往返本院。“把他交给别人,我不放心。”检查当天,值了一整夜班的狄鸣医生放弃休息,全程陪着刘仁松,找人帮忙抬上抬下。

  “现在气管已经封了。前两天侄儿子来看望他,他大哭起来,会认人了。”说起刘仁松2个月治疗的点滴变化,他的战友激动不已。“蹲下去的医者,站起来的仁心。”他说,马主任和她的团队让家属感觉暖心,把病人交给这样负责的团队放心!

  (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余坦坦 李志翔 通讯员高龙 谢沛霖 严睿)

  ·花絮·

  现场来了位已行走如常的老病人

  针对市民最常见的颈肩腰腿痛,马艳现场进行了科普:生活中长期不正确的姿势所致。她现场请上三组观众,请他们分别演示了平常坐下、搬重物和洗漱时的动作。

  看到其中有一位是自己的老病人,马艳有些意外,她激动地向在场的听众介绍了病人的情况:刚来的时候手脚都不能动,经过6年的康复,已经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台下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坐板凳不能只坐半边屁股”“不能直接弯腰搬东西”“洗漱时头太低了”……还没有等马艳主任点评,台下的听众早已经兴奋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

  马艳请上康复治疗师,现场示范了三组动作的正确姿势:坐板凳时要双手向后扶着凳子,慢慢坐下,腰背部要尽量贴靠椅背,膝关节屈曲超过90度;搬重物时直接弯腰就搬最容易闪着腰,靠近物体慢慢蹲下去,一手托着底部,一手扶着物体,像抱一个大西瓜一样再慢慢站起来;刷牙洗漱洗头时,双脚与肩同宽,膝关节稍屈。

  “平时腰背痛休息一下或是做做治疗就好了,过不了两天又开始疼,现在才知道是生活中不注意小节导致的。”市民黄先生连称长知识。

责编:江尚骏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