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元退而不休20年心系革命老区扶贫,帮凤凰镇脱贫致富成“金凤凰”

2019-07-02 17:05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6月30日,“扶贫赤子”徐宗元来到“市民大讲堂”做客演讲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长江日报7月2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余坦坦 李志翔 通讯员高龙)6月30日下午,由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长江日报及长江网联合主办的第257期市民大讲堂走进新洲区凤凰镇。本期主讲嘉宾徐宗元是一位75岁的老人,原武汉市委常委、武汉警备区政委。20多年来,徐宗元退而不休,为凤凰镇的扶贫事业倾注满腔热血。徐宗元以他自己的扶贫故事,为台下听众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

  退休20年心系扶贫

  30万字调研报告换来凤凰镇改变

  车辆行驶在宽敞的山间公路上,两旁田间栽种的花卉迎风起舞,山上的茶园满眼苍翠,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其中。如今的凤凰镇是脱贫致富的明星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而将时光回推20年,当时凤凰镇是武汉市10个贫困乡镇之一。

  整个凤凰镇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村村都是泥巴路、断头路。村子里也没有自来水,村民们只能筑坝围塘,洗衣、洗菜、牲畜饮水全在塘里。因为信息闭塞,当时的凤凰镇不为外人所知。

  1998年,徐宗元挂点新洲区凤凰镇开展扶贫工作。徐宗元走村串户,和群众谈心,说起眼下的凤凰镇,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字——穷。

  一年后,徐宗元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本来可以享受闲适的退休生活,但他心系凤凰镇百姓,主动挑起了扶贫联系点的担子,继续凤凰镇的扶贫工作。

  从1999年退休至今,徐宗元每月都要去一两次凤凰镇,每次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他的足迹遍布全镇19个行政村187个湾村。满怀着对凤凰镇的感情,徐宗元先后写下了共计30万字的调研报告,得到各级领导的批复。

  徐宗元的努力,换来的是凤凰镇的改变,全镇先后兴建了自来水厂,拓宽了村公路,还开挖了塘堰,解决了灌溉难、走路难、吃水难的问题。

  找准产业扶贫路

  引进茶园让荒山披“绿装”

  凤凰镇位于大别山南麓,山地面积广,山上80%面积是自然生长的马尾松,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徐宗元深知,产业开发是农业发展的治本之策。但找到精准的项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凤凰镇20年,徐宗元也曾引进过一些项目,比如用于造纸的龙须草,但从十堰引进来的种子,在凤凰镇不发芽。也曾尝试过养兔子、种植香菇,但都没能形成规模效应。

  徐宗元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凤凰镇的山上到底适合种什么?如何通过产业扶贫,让凤凰镇的老百姓富裕起来?徐宗元有阅读党报党刊的习惯,2010年阅读报纸时了解到,湖北省政府扶持发展乌龙茶。考虑到农民的资金有限,徐宗元便向企业宣传推介,动员他们落户凤凰镇,在荒山上开发种植乌龙茶。

  当年,5个企业开发种植了2000亩,茶树种下去后,没想到长势很好,之后又扩大投资,不仅凤凰镇的荒山都变成了茶园,还将茶叶种到了周边的麻城、红安等地区,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

  市民大讲堂活动现场,徐宗元还满怀深情地当起了代言人:“凤凰镇的茶叶无化肥无农药,在我喝过的所有茶叶里面,这里的茶叶最香!”

  岗位在变,身份在变

  共产党员的初心始终不变

  凤凰镇的乡亲们说,徐宗元为他们搭起了产业兴镇的基础。如今的凤凰镇,形成了茶叶、蔬菜、苗木花卉等3个主导产业。乡镇富起来了,美起来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也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回望20年前,凤凰镇的关圣村、陈田村,两个村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其中500元以下的占60%,村里债务达百万元。如今通过产业扶贫,农民可以就地就近打工,仅在茶园打工一项,每年基本都可以有五六千元的收入。茶叶公司每年付给农民的打工工资200多万元。

  市民大讲堂活动中,主持人问徐宗元:“作为一名老党员,您的初心是什么?”徐宗元的回答铿锵有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在职和退休之分。尽管岗位在变,身份在变,共产党员的初心始终不能变。

  徐宗元说,凤凰镇是革命老区,“我们经常到老区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就会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历经艰辛、来之不易,我们要十分珍惜,从革命的历史当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徐宗元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参与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是应尽之责。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能让革命老区掉队。

责编:江尚骏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