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更美好”系列第二讲分享“更好的教育” 让学生在别离中感受爱与被爱

2017-09-18 09:31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记者余坦坦 罗斌 通讯员卢锦锋)

16日,育才行知小学校长晏莉携教职员工与学生及家长一起做客市民大讲堂,分享教育心得 记者刘斌 摄

  学生和家长:收获满满

  学生田浩辰:课余时间,学校里开展各项文艺和科技活动。不久前我和同学一起参加了2017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创客活动,获得团体一等奖。这些成绩激发了我对科技的兴趣,我现在热心于空模,科技可能就是我未来的职业。这一切的取得,都得益于学校生活教育、普惠教育的理念。

  学生卿敏新:现在学校的教学理念与以前有很大不同。确保课堂学习之外,学校里还有文艺、科技等许多社团活动,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

  家长张自红:作为卿敏新的妈妈,我为女儿感到欣慰。孩子小时候性格不太开朗,言辞也不多,现在学习成绩很好,课外活动也很丰富,还担任了市民之家小讲解员。作为家长,我为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

  杨静宜:别离中感受爱与被爱

  杨静宜是育才行知小学大队辅导员。她讲了一个“送别的故事”。

  她说,几年前,外教约翰即将期满回国。能不能利用为约翰举办送别会的机会,对学生开展一次爱心和感恩教育呢?她决定试一试。

  通常只有老师参加的外教送别会,这次邀请了许多学生。送别会上,约翰被师生们的热情感动得泪流满面,第一次参加送别会的学生们也相拥而泣。送别会取得了良好的爱心和感恩教育效果,学生们在这种依依不舍的别离中感受着被人爱与爱别人。

  沈红珊:食堂变成生活大讲堂

  沈红珊是育才行知小学老员工,学校创建伊始便来到学校食堂工作。他讲了一个“潲水桶的故事”。

  他说,刚来的时候,学生每天剩饭剩菜太多,食堂里备了两个大潲水桶,但如今只有1个小潲水桶了。以前,收潲水的人每天都来;现在,隔三岔五才来一次。“以后说不定就不用我来了”,收潲水的人最近对他说。

  沈红珊说,学生节约意识的养成,得益于学校将食堂变成生活大讲堂,让食堂工作人员都变身生活教育老师。既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之外的有趣知识,也促成了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

  魏连国:“良心秤”让学生懂得诚信

  魏连国是育才行知小学《植园》课程校本研发组组长。

  他讲了一个杆秤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计算和生活知识,学校专门到全国道德模范新洲江氏姐弟的“江正兴”秤铺买了18把各种规格的杆秤。每当学校举办果蔬义卖时,学生就手持杆秤学习交易。学生们既在“良心秤”的使用中懂得诚信,也学习到接地气的斤两知识。义卖活动由此向德育活动延伸,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了一杆“良心秤”。

 

  讲堂互动>>>

  校长现场给学生鞠躬

  互动环节,晏莉校长阐述了她的教学理念。

  晏莉校长首先引述蔡元培的一句话:“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她说,“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先生于1938年在重庆创办的,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育才”和“行知”合并命名的学校,育才行知学校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打造具有生活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孩子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的社会公民。校园就是乐园,老师的任务除了教学生知识,还要带着学生们玩,使学生很朴素但是很阳光。

  讲堂上,晏莉校长听完两位学生的主讲后,特地站起来给两位学生鞠躬,说“能培养出让老师崇拜的学生,作为校长和老师我感到高兴和自豪!你们也是我的老师!”引来一片掌声。

  16日,市民大讲堂第180期推出“生活更美好”系列第二讲,400多名听众赶来听讲,围绕“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话题与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校长晏莉等主讲人分享互动。育才行知小学五(1)班学生田浩辰、六(2)班学生卿敏新和她的妈妈张自红登台,讲述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获得感。育才行知小学教职员工杨静宜、魏连国、沈红珊讲述了几个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好教育的小故事。

 

  现场花絮>>>

  “打时间差”唱校歌

  行知路上

  如校如家

  随心传扬

  让爱满天下……

  讲堂即将结束时,现场响起了育才行知小学的校歌《行知路上》,演唱这支歌的是育才行知小学合唱队的50多名同学。清脆甜美的童声宛若天籁,博得全场听众阵阵喝彩。由于当日讲堂爆棚,台下没有空位可坐,合唱队的同学们便“打时间差”:讲堂进行到一半时才从学校乘车出发,掐着时间在讲堂结束前到达,悄悄进入后台等候,讲堂结束时才作为“压轴戏”上场演唱。

 

  长江日报:http://cjrb.cjn.cn/html/2017-09/17/content_5637134.htm

 

编辑:侯梦莉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